上海水磨工作室

点衍*干涉仪

写范文发表于:2017-06-17 14:42:49

干涉检测的基本原理

上海水磨工作室干涉检测技术是以光波干涉原理为基础进行测量的一门技术,干涉检测是基于光波叠加原理,在干涉场中产生亮、暗交替的干涉条纹,通过分析处理干涉条纹获取被测量的有关信息。

上海水磨工作室当两束光亮度满足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以及相位差恒定的条件,两束光就会产生干涉现象。常见的干涉仪有迈克尔逊干涉仪、斐索干涉、泰曼一格林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为;g2是一面镀上半透半反膜,m1、m2为平面反*镜,m1是固定的,m2和g1精密丝相连,使其可以向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m2会移动,表现为等倾干涉的圆环形条纹不断从中心“吐出”或向中心“吞进”。两平面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距离增大时,中心就会“吐出”一个个条纹;反之则“吞进”。m2和m1’不严格平行时,则表现为等厚干涉条纹,在m2移动时,条纹不断移过视场中某一标记位置,m2平移距离d与条纹移动数n的关系满足。

菲索干涉仪

上海水磨工作室点衍*干涉仪的原理

上海水磨工作室点衍*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小孔产生接近理想的波前作为参考波,与测量波面干涉,形成条纹,如图所示,当入*波一前经过会聚透镜时,会在小孔处形成一个弥散斑,小孔或者不透明圆盘的吸收膜片使其中一部分光线衍*产生参考球面波;另一部分光线直接透过小孔或者膜片,其波前形状不发生变化而振幅被膜片所衰减,这部分保持原来入*波前波形的光束作为测量光束,两束光在点衍*板的后方发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与传统的干涉仪相比有以下的优点:

(l)由于参考光波与被检光波是共光路的,所以受机械振动、空气扰动和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小;(2)系统结构简单,不容易产生杂散光,便于*作;(3)在点衍*干涉仪中,不需要标准镜,因此测量结果不受标准镜头加工精度的限制,这就为达到高精度的光学球面检测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不足:

其自身的结构的特点决定了获取干涉图的局限*,例如移相技术引入难度高,倾斜和离焦量调整不易,小孔高精度对准难。

改进:

上海水磨工作室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对如何改进其结构以及如何实现移相干涉测量作了大量研究,相继出现了液晶点衍*干涉仪(lcpdi)、光栅点衍*干涉仪、偏振点衍*干涉仪(ppspdi)、镀膜小孔点衍*干涉仪、光纤点衍*干涉仪等多种类型的移相式点衍*干涉仪。

干涉场的计算方法

 

第2篇:双缝干涉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

Talkingaboutlightnaturefrominterferenceoflight

上海水磨工作室文章摘要:对于光的本*的认识,几个世纪以来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光的波粒二象*是两种学说相互妥协的结果。在解释一些现象如干涉和衍*时,人们就用波动说去解释,而对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就用微粒说去说明。这种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观念上确实叫人们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地把波动和微粒统一在一个模式下。本文正是从这样一种出发点来探讨光的本*。

???假设有一个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块屏幕,从S1发出的光(光子)会将整个屏幕均匀的照亮。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假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

?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的最有力*据之一。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最大,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量子力学在解释干涉条纹时则采用的是几率波的方法,认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现几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则是光子出现几率少的地方。问题是当只有一个光源时,光子是均匀分布在屏幕上的,而当存在另一个相干光源时,按照量子理论光子就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几率的解释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爱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掷骰子来表达他对用几率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厌恶。这就是目前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两种正统解释方法。我们对于光本*的认识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方法来统一光的波粒二象*即用一种理论解释来解释波动*和粒子*呢?

?

上海水磨工作室?为了找到这种新的理论,在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光量子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单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变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质量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频率就是光的频率。频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质量小,相反,频率慢则光子的能量小质量大,这样光子在空间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条类波的轨迹。在论*光的干涉现象之前,我们先对光源进行定义。单频率点光源---频率单一且所有光子在离开光源时的状态(相位)都相同。单频率点光源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在距光源某一点的空间位置上,光子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其二光子的状态随距点光源的距离作周期变化。光的波长指的是光子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在空间运行的距离。

上海水磨工作室???我们在x轴上设置两个点光源S1和S2,如图一所示。令P为垂直平面上的一点,从P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为波长的某个正数倍m(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同相地达到P点,状态相同。再令Q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从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m。过P和Q点做一条曲线,使得这曲线上所有过XO的垂直平面内的点的轨迹都具有这样的*质,即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到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根据解析几何我们知道,这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如果我们设想这一双曲线以直线XO为轴旋转,则它将扫出一个曲面,叫做双曲面。我们看到,在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来自S1和S2的光子始终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变),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点的状态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点的状态是周期变化的。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光子沿曲面的这种周期变化是不容易被观测到。

上海水磨工作室???同理,我们令T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T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为波长的/2×(2m+1)倍(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以1800的相位差达到T点。再令V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道长/2×(2m+1)倍。过T和V做一条曲线使这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这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以XO为轴旋转同样将扫出一双曲面。所不同的是来自S1和S2的光子到达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相位差始终为1800,叠加后的最终状态是一个恒定的值。

上海水磨工作室?图一是在S1到S2的距离为3,P点的光程差为PS1-PS2=2(m=2)这一简单情况下画出的。m=1的那条双曲线是垂直平面内光程差为的那些点的轨迹。光程差为零(m=0)的各点的轨迹是过S1S2中点的一条直线。由它绕XO旋转而成的将是一个平面。图中还画出m=-1和m=-2的双曲线。在这种情况下,这五条曲线绕XO旋转而产生五个曲面,这五个曲面将S1和S2两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场分成了6个左右对称的无限延伸的能量空间。屏幕上亮线将出现在屏幕与诸双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线的任何所在位置上。如果两点光源间的距离是许多个波长,则将存在许多曲面,在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强。因而在平行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双曲线(几乎是直线)干涉条纹。而在垂直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圆形干涉条纹。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之间的关系是光程差相差一个,暗条纹与相邻明条纹之间相差/2。干涉条纹从明到暗再到明之间的相位变化是从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

?

?为了检验以上的设想是否正确,这里我结合光的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第一步用光干涉仪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第二步将光电管依次放在从明到暗条纹的不同位置上,当然采用的单*光源频率要在临阈频率之上,观察产生光电子动能的大小。如果按照现有光量子理论,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原因是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亮度无关,干涉后光的频率并没有变化,所以在从明到暗的条纹上,测得的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再从量子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明亮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大,暗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小,明暗只是单位面积上光子数不同而已,光子的动能并没有改变,所以结论也是光电子的动能不变。而我的结论则是在从明到暗的干涉条纹上光子数是一样的,产生的光电子的动能是从大到小连续变化的。

?

上海水磨工作室?如果实验的结果与我所做的推论一致,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因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即一切实物粒子自身的能量与质量之间始终处在不停地相互变化中,这也正是量子力学波函数所要描述的微观世界粒子的客观实在图像。

 

第3篇:部分相干光经单缝衍*后的光谱变化

从几何成像规律和交叉谱密度函数的传输定律出发,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多*谢尔模型光束经单缝衍*后光场的光谱变化现象.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部分相干光谱经单缝衍*后,在衍*光场的某些点,光谱相对于光源的光谱往短波方向移动,即为蓝移;而在衍*光场的另一些点,光谱呈现红移.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符合得很好.

上海水磨工作室渠彪,陈子阳,蒲继雄,QUBiao,CHENZi-yang,PUJi-xiong(华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学与光子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