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工作室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00字

写范文发表于:2020-05-29 11:55:53

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乃是在其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他国文学。在读列夫托尔斯泰,托斯随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是,你不得不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他们总是在书中严肃的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而生活,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总是在探索者人生的价值。在俄罗斯文学中,苦难的气质异常的鲜明,这无疑与他们民族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东正教的强烈的忏悔意识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他们从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他们总是一生在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俄罗斯文学中,主人公可能大都并不可爱,但他们却是善良的,有尊严的。

上海水磨工作室《苦难的历程》也当然继承了这一优良的传统。作品通过两对恋人达莎和捷列金及卡嘉和罗欣在战争年代的动荡历程,展示了俄国十月*和国内战争带给俄罗斯民族的全景式变化。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00字

作者虽然在处处描写战争,但是,他所要表现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在于描绘战争对每个阶层的俄罗斯人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作者并没有详细介绍战争的布局及经过,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去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主要将战争作为一个背景场,在这特定的场合中去细致观察人们在时刻面对苦难乃至死亡的威胁下的种种反应。而正是在这些艰苦条件下每一个俄罗斯人的种种反应中,集中体现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坚毅乐观的民族品质,我认为这才是这部作品去着力展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做到了。

用了近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苦难历程》,不想说其社会*和思想*的问题,感想最多的,主要是对于战争。

《苦难的历程》主要记述了一战,二月*和十月*前后几年所发生的事情,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姐妹,战争之前是中产阶级家的小姐,无所事事;再由她们俩辐*出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她们的丈夫;在他们四个人背后的是广阔的战争*以及*的困苦场景。

一战爆发后,男人们走向战场,前面是敌人的子*,后面是己方的子*,向前向后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间则是饥饿,寒冷和恶臭。二月*以后,前线的人弃战场而退,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死亡,土匪横行,各方势利争得你死我活,到处都是战场,女人们要下地劳作,还要经受掠夺,生命一样毫无保障。不管是达莎,卡佳,还是别的女人,都经受过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十月*以后,所有的人都在作战,没有人生产,物资奇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时时都面临着死亡。这是怎样的日子啊,又岂是苦难二字就可概括。我没有看到什么浪漫主义,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仅仅是展现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给我们看,同时在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想法来说出的感受,同时也就契合了我们的感受:痛恨战争,主张和平。

除了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这本书还写了关于人*,人*是复杂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善良,忠诚,势利,卑鄙一起爆发出来,农民的豪爽,势利与胆小表现得很真实。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战争高层的指挥者人*没有深入体现,都是中*的,各方的指挥者在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分,都是狡猾的,*毒的,叛卖的或者被叛卖的,象索罗金,尼尔金,正反两方看不出区别,也许本来就没区别。

上海水磨工作室在战争和人物*的描绘上,我觉得外国人和*人没什么不同,应该说在人的通*上是一致的,敌方友方,俄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同时具有友善和邪恶的。但不同的是,在*的战争类作品里却很单调,净是脸谱化的描写,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没有七情六欲;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琐,千篇一律。感受的都是*的豪情,战争的浪漫,而非苦难。

总的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生动,较扁平,我几乎说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格特点,达莎和卡佳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捷列金和罗*也很相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战前的描写是灰暗的,没有一丝美好,在砸碎这个旧世界之后,也并没有创建出一个新世界,到处是抢劫到处是战场,物质奇缺,也是灰暗的,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罗*来怀恋一下过去,发出质问,我们砸碎过去,到底创建的是什么?于是他投奔白*,为过去而战,总体*调灰暗压抑。另外,情节发展感觉不够自然,始终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对战争的描写我觉得还算客观,但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上还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

 

第2篇:美的历程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本我大学老师推荐的书,藉此读书漂流的机会我才终于想起要阅读它,作者引领我们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翱翔在*文明变迁的时空中,通过对美的演变历程的多角度剖析,侧面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多*绚丽。不管是描述战国时期四龙四凤青铜器的精妙做工,还是赏析盛唐之音“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大气优美,都让读者赏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上海水磨工作室然而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描述的一些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风俗,竟然流传到今天,这种代代相传、源远流长的风俗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瑰丽珍珠。

比如山顶洞人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其实我们最初的祖先已经开始喜欢穿戴红*的衣服和饰物,到了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依然在喜庆的节日广泛地使用红*。我们今天的歌、舞、剧等是从远古的巫术礼仪活动分化演变而来的,在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是城市里各种高规格的演出,主题文艺晚会、演唱会、话剧乃至西方传播过来的歌剧,这些高大上美的表现形式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可是在广大乡村,却有着最质朴的还保存着地方原始风味的民俗,那是淳朴的劳动*在*苦劳作之余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在我的家乡粤西茂名,每个乡镇每年最大的盛事就是“年例”节,各个乡村的节日时间不尽一致,正月初一到农历二月底,这段期间鞭*声、锣鼓声从各处传来,晚上经常看到远处有升腾的*花。我们社的年例形式是最原始形式的一种,正月初一就开会抽签,决定当年年例仪式的先后顺序,正月十四的晚上人们进行游神仪式,拉开盛大节日的序幕,十条村子的人们傍晚聚集在寺庙门口的广场,年例的主事人完成祭祀仪式后,挑选出来的青壮年们就抬着菩萨、冼太夫人的神像走在前头,吹锣打鼓的乐队走在中间,人们点燃竹筒煤油纸制作的火把跟在后面,自觉形成长长的队伍,这条庞大的气贯长虹的火龙走过各个乡村的道路、乡间的田野,在初春寒峭的夜晚显得格外耀眼和绚丽。把十条村子走完回到庙里已是凌晨,做年例的队伍稍歇一会,就得准备开始正式的年例活动,按照年初一抽签的顺序,到各个村子的地堂(广场)去举行仪式,这个队伍里除了抬着神像的人们、吹锣打鼓的乐队、舞狮的人们、还有抬着花龙船的人们,这是一艘用竹子和纸制作的长三米高三米的船,剪纸的技术非常精湛,颜*鲜艳的花龙船上面剪裁有惟妙惟肖的动物肖像、花朵及波浪等。每个村子的人们都在热切等待着年例队伍的到来,地堂上早已摆满家家户户祭祀的桌子,上面有琳琅满目的食品和燃烧的烛台。这一年一度的盛事把远在他乡奋斗的游子召唤回家,嫁出去好久不见的姑娘们回来团聚,在举行仪式的两三小时里,全村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在皎洁的月光下畅谈,在鞭**火声中祈求新年的风调雨顺。

多么有意义的节日啊,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都不愿意花费一天两夜的时间去组织活动,游神仪式、花龙船、古老的唢呐声及穿着道士衣服的法师就在我们节日中消失了,几百年来的风俗仪式成为历史,一连三晚的粤剧表演也从此无影无踪,民间艺人都转行谋生了吧,剩下的只有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和歌舞团的热烈喧嚣。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到*西的傩戏表演,深夜从较出名的村子看完戏翻山回去住处,被一个山坳的山民拦住,说“我们村也有,为什么不去看,我们已等候多时”,深夜山头的等候为的是让外来的客人也看看他们村子的傩戏,并当场舞起来。看到此处质朴的村民,我不禁感慨他们维护那远古文明的自豪和纯真。

在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之间,文化史学家余秋雨也进退维谷,乡村土俗文明已然步履踉跄。旧式房子屋檐精湛的雕刻只在记忆中残存一点片段,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中一间鸽子笼才是人们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地方民俗被渐渐抛弃,除了作为国粹的京剧能登上大雅之堂,父辈痴迷的粤剧等地方戏剧到了我们这一代基本无人赏识传承;各种段子取代诗句成为主流,如今会作诗的人少之又少,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上海水磨工作室唐诗宋词元曲,真正在领会前人文化精髓的同时去启发创作的人能有几多。

上海水磨工作室作者在书的结尾对未来寄予厚望,认为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在未来,我们文化美的演变能够让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存,因为每一种美的文化形式都是中华文明经历沧桑巨变留存下来的智慧宝藏,它们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失,而是值得我们去珍重传承。

 

第3篇:《美的历程》读后感600字

上海水磨工作室一本书是否受欢迎,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处。而吸引就要靠书中的内涵体现出来。

上海水磨工作室这个寒假,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叫做《美的历程》。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文化英雄”李泽厚先生写的。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图片在我的历史书上也出现过,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是激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因此,这个寒假,开始了我的“美的历程”

从*开天辟地,美便贯穿整个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上海水磨工作室阅读者本书,我认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词已不足以表现其中的分量。通过艺术之美,让读者品味历史艺术美之瑰丽的本质。与单纯文字审美有本质不同,作家李泽厚的美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读书时,为*艺术而感到震撼,同时,也无奈于自己的才疏学浅,读书的过程中感到吃力。自以为,这本必读的美学的理论,应更深层次的研读。认真、仔细的阅读,感应心灵的震撼。

上海水磨工作室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图多的书,我们往往读的很快,大多数看的都是图片,很少去看文字。但,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却有一种想要在琳琅满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觉。书中的文字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感受着图画中的深层含义。这种正如作者所说的物质劳动力与精神劳动相分离与适应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这是一本叫我读懂文化心里的书,这是一本美学欣赏的启蒙读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正像李泽厚先生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