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工作室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写范文发表于:2020-09-26 18:47:5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并且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使语文课程的工具*与人文**统一,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在20xx年就作了阐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言之,“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执教者对于语文本体把握不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了非语文的体验,将语文课上成了*课、历史课、自然科学课、活动课。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文本的类别进行课堂“语文味”的规划,因为学生是主体,文本是媒介,而执教者只是主体通过媒介获得体验的引领人。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抓住初中文言文本的特点,去探究“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文言文本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本在内容及作者写作主旨上并无多大难度。如果把凸显“语文味”的立足点放在这里,显然会让学生觉得太小儿科了,从而有索然无味之感。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立足点在何处,或者说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一、文本朗读,融化“语文昧”

“语文味”源自文本,固于文本,唯有朗读,方能融化。文言文本的精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言简意赅,并将其内核全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而朗读则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老曾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总体印象。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反复读,并在朗读中穿插引导、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朗读中得到体悟。这样学生就能内化文言文本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感知“语文味”。

我在教授《三峡》一文时,抓住文中描写三峡两岸之景的四字“清荣峻茂”做足文章。先指导学生把握该句的节奏“清/荣/峻/茂”,而后要求他们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领悟要旨。通过读和悟,学生认识到这四个形容词分别写的是四物:“清”字写水,“荣”字写柏树,“峻”字写山,“茂”字写草。通过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三峡两岸之景的美丽诱人,也能触及“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一“语文味”的内核。

上海水磨工作室古人语:“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熟读文本,辅以感悟,定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本的“语文味”。所以,对于文言文本,我们应该反复地读,饶有兴趣地读,直到在朗读中获益。

二、词句品味,酿造“语文味”

上海水磨工作室人选教材的文言文本文质兼优,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本“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词句,也就是品味词句的表现力,品味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文言文本词句精炼,意蕴丰厚,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学生收获的仅仅是识文知意而已。那么如何品味词句呢?可以将品味的立足点放在精彩的词句上,可以放在写法的独特之处,可以放在句式的变化上,也可以放在词句别具一格的修辞上。运用增删补换的方法,通过对词句的比较、分析、理解,从而感知、领悟文言词语丰富的生命活力。

例如,《咏雪》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中,“寒雪日”“内集”就值得品味。“寒雪日”意指:(一个)下着大雪寒冷的日子;“内集”意指:召开家庭*。原本简简单单叙事的句子,一下子因“寒雪日”“内集”而内涵丰富。细细品味这两个词,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谢太傅一家人在飘雪的日子里围着火炉讨论诗歌的其乐融融。如果将“内集”改为“*”,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品读“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神似胜于形似的道理。通过品味词句得到感悟,再将种种感悟糅合起来,语言就不只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了立体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语文味”就像一杯曲酒,由“五谷杂粮”酿造而成,品之醇香绵长。

上海水磨工作室三、丰富想象,升华“语文味”

凸显“语文味”,还需要丰富的想象。无论是朗读文本还是品味词句,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如我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运用白描手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原句展开想象描述出“我”所见之景。学生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所“见”之景,并且能够理解白描“不加雕饰,不作渲染,朴素简洁”的特点。想象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公输》中墨子、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那场千年之前机智的雄辩中,仿佛看到足智多谋的墨子在义正词严地阻止*险、狡诈的公输盘帮楚王攻打宋国,亦能看到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的窘态。

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某位教师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能觉得文本对于富春江美景的描写不够直观,而向学生配以音乐展示几十幅富春江景图。学生在课上是活跃的,对美图赞不绝口。然而课后,他们只记得定格的画面,损失的是文本带来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解读初中文言文本时,一定要充分为学生考虑,不要为了图省事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上海水磨工作室四、节制拓展,凝固“语文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旨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社会生活经验。文言文本虽是古人之作,但有些篇章对今人的生活仍有指导意义,正所谓“文以载道”。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本“道”的拓展上牵强附会,而不去关注真正能凸显“语文味”的“文如何载道”的问题。譬如,某位教师在教授《愚公移山》时,设计了“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的问题,为的是得出愚公具有奉献精神的结论,从而拓展到当今社会上应具有的品质。愚公有奉献精神不假,但不是重点,应该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这一道家哲理。再如,一教师讲授《马说》时投影出十几幅骏马的图片,大讲什么样的马为千里马却不在作者“以马喻人”的方法上下工夫,简直是本末倒置,冲淡“语文味”。课程改革的大潮仍在滚滚向前,“语文味”概念的提出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它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回归本*。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溢着语文味,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享受着无尽的快乐,并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这应该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第2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并且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使语文课程的工具*与人文**统一,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在20xx年就作了阐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言之,“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

上海水磨工作室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执教者对于语文本体把握不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了非语文的体验,将语文课上成了*课、历史课、自然科学课、活动课。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文本的类别进行课堂“语文味”的规划,因为学生是主体,文本是媒介,而执教者只是主体通过媒介获得体验的引领人。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抓住初中文言文本的特点,去探究“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上海水磨工作室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文言文本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本在内容及作者写作主旨上并无多大难度。如果把凸显“语文味”的立足点放在这里,显然会让学生觉得太小儿科了,从而有索然无味之感。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立足点在何处,或者说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味”的构成要件。

一、文本朗读,融化“语文昧”

上海水磨工作室“语文味”源自文本,固于文本,唯有朗读,方能融化。文言文本的精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言简意赅,并将其内核全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而朗读则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老曾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总体印象。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之处让学生反复读,并在朗读中穿插引导、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从朗读中得到体悟。这样学生就能内化文言文本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感知“语文味”。

我在教授《三峡》一文时,抓住文中描写三峡两岸之景的四字“清荣峻茂”做足文章。先指导学生把握该句的节奏“清/荣/峻/茂”,而后要求他们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领悟要旨。通过读和悟,学生认识到这四个形容词分别写的是四物:“清”字写水,“荣”字写柏树,“峻”字写山,“茂”字写草。通过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三峡两岸之景的美丽诱人,也能触及“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一“语文味”的内核。

上海水磨工作室古人语:“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熟读文本,辅以感悟,定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本的“语文味”。所以,对于文言文本,我们应该反复地读,饶有兴趣地读,直到在朗读中获益。

二、词句品味,酿造“语文味”

人选教材的文言文本文质兼优,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文本“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词句,也就是品味词句的表现力,品味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文言文本词句精炼,意蕴丰厚,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学生收获的仅仅是识文知意而已。那么如何品味词句呢?可以将品味的立足点放在精彩的词句上,可以放在写法的独特之处,可以放在句式的变化上,也可以放在词句别具一格的修辞上。运用增删补换的方法,通过对词句的比较、分析、理解,从而感知、领悟文言词语丰富的生命活力。

上海水磨工作室例如,《咏雪》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中,“寒雪日”“内集”就值得品味。“寒雪日”意指:(一个)下着大雪寒冷的日子;“内集”意指:召开家庭*。原本简简单单叙事的句子,一下子因“寒雪日”“内集”而内涵丰富。细细品味这两个词,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谢太傅一家人在飘雪的日子里围着火炉讨论诗歌的其乐融融。如果将“内集”改为“*”,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品读“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神似胜于形似的道理。通过品味词句得到感悟,再将种种感悟糅合起来,语言就不只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了立体的、具体可感的画面。“语文味”就像一杯曲酒,由“五谷杂粮”酿造而成,品之醇香绵长。

三、丰富想象,升华“语文味”

凸显“语文味”,还需要丰富的想象。无论是朗读文本还是品味词句,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如我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运用白描手法时,要求学生根据原句展开想象描述出“我”所见之景。学生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所“见”之景,并且能够理解白描“不加雕饰,不作渲染,朴素简洁”的特点。想象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公输》中墨子、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语言描写展开想象,学生就会置身于那场千年之前机智的雄辩中,仿佛看到足智多谋的墨子在义正词严地阻止*险、狡诈的公输盘帮楚王攻打宋国,亦能看到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的窘态。

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某位教师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能觉得文本对于富春江美景的描写不够直观,而向学生配以音乐展示几十幅富春江景图。学生在课上是活跃的,对美图赞不绝口。然而课后,他们只记得定格的画面,损失的是文本带来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解读初中文言文本时,一定要充分为学生考虑,不要为了图省事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上海水磨工作室四、节制拓展,凝固“语文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旨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社会生活经验。文言文本虽是古人之作,但有些篇章对今人的生活仍有指导意义,正所谓“文以载道”。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本“道”的拓展上牵强附会,而不去关注真正能凸显“语文味”的“文如何载道”的问题。譬如,某位教师在教授《愚公移山》时,设计了“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的问题,为的是得出愚公具有奉献精神的结论,从而拓展到当今社会上应具有的品质。愚公有奉献精神不假,但不是重点,应该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这一道家哲理。再如,一教师讲授《马说》时投影出十几幅骏马的图片,大讲什么样的马为千里马却不在作者“以马喻人”的方法上下工夫,简直是本末倒置,冲淡“语文味”。课程改革的大潮仍在滚滚向前,“语文味”概念的提出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它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回归本*。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溢着语文味,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享受着无尽的快乐,并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这应该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上海水磨工作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宏扬民族文化精神,是当代中学生的光荣任务和重要使命。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载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因文言文的时代背景、语言特点以及写作时代的久远与现时学生的认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点,大多数学生也视文言文为畏途。我们甚至看到,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备课中都必须查阅很多的资料,标记文言实词虚词的注解,在课堂上又极其费力的将自己的这些所学所记让学生记录下来,课堂上甚至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那么,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有效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情景中学习文言文呢?以下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尝试。

上海水磨工作室一、有效诵读文言文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

上海水磨工作室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生僻晦*的字,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能够将生字难字的正确读音标注出来,而最有效的预习检测就是有声朗读。

上海水磨工作室在新课学习之初,我会挑选班里一位平常朗读水平稍好一点,但学习成绩一般甚至靠后的学生来朗读,这样在他流畅而响亮的读声中,其他同学会很快发现和自己预习不一样的地方。个体的同学会发现朗读总有疏漏之处,教师要发动所有的学生在同学的朗读中将本文所有的重难点字词发现,然后,都在全班学生的视野中板书(多媒体更高效)出来。同时,在学生的点评中,这位学生尽管所读别字较多,但是因为自己的朗读水平很好而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就会增加学习的信心从而取长补短。

2.再读理解文章

上海水磨工作室第二遍朗读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适中,能基本把握朗读的节奏,这一次可以选择自愿朗读。之后学生进行互评,在这一阶段的朗读中很多学生很有自信的去读,在互评中会得到更多的肯定,同时,要求学生的点评必须有理有据,而在这些理由的阐释中就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朗读的高层次感悟。

3.三读自主发挥

上海水磨工作室这一阶段的朗读是在前两次朗读的基础上,同学们会有一种挑战也会有一种参与乐趣。如:在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公输》的时候,我设计了分角*朗读。选择了四个学生分别是:公输盘、墨子、楚王、旁白。第一遍的时候,扮演楚王的这位学生不但没有别字而且停顿也相当到位,但是学生在互评的时候就说:“虽然他读得流畅并且停顿也很好,但是对楚王前后的语气把握不好,前面作为一个王者,他说话至少要有霸气些,但最后一句,他明明是害怕了,但是又用掩饰的语气没有读出来。”我问大家:“赞同这位同学的点评吗?”大家都点头称是。我说:“那么谁能再来当一次楚王,为大家精彩地表演呢?”立刻有男生将手举起。其后的朗读效果自不必说,而学生也在朗读与互评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上海水磨工作室有效的点评不同层次的朗读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主动的体味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为下一步文言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海水磨工作室二、利用游戏自学文言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充分利用游戏机制。我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参考书、合作组员来按照“信、达、雅”的方式来翻译课文。

上海水磨工作室时间到,同学们只能拿自己的课本来回答问题。并且书中只能标注重点字词的翻译,不允许成段成段的译文出现,不同的翻译效果给予不同的分值,而后对本文的主要的文言现象发现一处加一分。什么都不会的一人次扣一分,违规者一次扣两分。下课后每组的最后得分将是本组成员每位学生的附加*行分。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喧闹不止”。

四人小组合作的很愉快,连平时不怎么懂文言文的学生都开始参与并认真的翻译起来了……在寻找本文文言现象的时候,有些同学竟然将本文的字词结合以往学的文言文字词的不同解释归类出来了。游戏的机制,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讨论理解文言文

上海水磨工作室《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对文言文的教学亦是如此。

历史的变迁使很多文字变得晦*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但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却能带领学生对文言文挖地三尺,深入其中。而语文教学最好的问题设计之一自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海水磨工作室在教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话音刚落,两个*就迎刃而出,面对这两种*我没有及时给与评断,而是继续追问:“你的理由是什么,看谁的理由能让我们诚服?”一时间,同学们的理由都开始围绕着课文展开了。一方说:“我的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首先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本文的中心,而文章的结尾又一再的阐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点。所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另一方说:“题目是什么并不能足以说明中心论点是什么,而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领了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段的结论”固国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就一再强调‘人和’的重要*,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人和’的一个具体议论。”刚开始,学生还举手等我叫姓名才开始阐释自己的理由,三分钟过后,直接忽略我点名这一环节,一方说完另一方就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开始阐释自己的见解,我一直作为一个旁观者聆听。直到书中所有的理由都被他们利用完了的时候,一男生的手还在高高的举起。站起的同时手中高扬小练习册,对着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把小册子打开到47页看第7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刚刚大声的念完,下面的学生就说了:“教师说过*也有错的时候。”

上海水磨工作室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接话……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超乎你的预测的。而那种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所得又是那么的让人快乐。

四、以古度今——升华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们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用古人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今天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要表述的哲理贴近生活,走进现实,步入学生的心灵就显得尤为可贵。

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我以一个学生周记的内容导入“这个周末我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周记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玩笑的过程中好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让她觉得很伤自尊,于是自己难受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发生了裂痕。让学生来谈谈这件事情,同学们从这个学生的自身角度说需要大度一点,而且别人是无心的,更多的同学则从好朋友的角度考虑说: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即便是好朋友和亲人之间也需要。“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那么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如何使得“忠言顺耳也利于行”的效果,大帅哥邹忌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的……如此这般,将文章的中心内容以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的心理所需联系在一起,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并且对课文的探索饶有趣味。

上海水磨工作室实践*,只要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而认可的课堂,就能激发他们学习与阅读的兴趣,只要以多种教学方法为手段,就能创建高效的文言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