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工作室

当前位置: 写范文作法自毙

作法自毙

写范文发表于:2022-08-05 14:26:31

上海水磨工作室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下面小编整理了作法自毙,希望对你们有用!

作法自毙

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国富民强,同意商鞅的建议,对各项制度进行改革。商鞅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新法深入人心,他决定树立朝廷的威信。

新法颁布的第一天,商鞅就让人在都城南门外的空地上,竖起了一根三丈长的直木,并且四处张贴告示说:“移动直木至北门者,赏十金,绝不食言。”

百姓们根本不相信国家的告示,所以围观的人挺多,就是没人去移动直木。

上海水磨工作室他们认为,只不过将直木移动一下,怎么能捞到这么大的好处呢?可能是君王没事干了,拿百姓寻开心吧!

上海水磨工作室商鞅见无人移动直木,就不断提高赏金,直至五十金。

上海水磨工作室终于,有人将直木移至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了五十金的赏赐。众百姓见朝廷说话算数,从此信任朝廷,觉得朝廷言出必行。

不久,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大怒,让太子的老师替太子受刑,割掉了他的鼻子。

众百姓见太子犯法都要受惩罚,对法律越来越敬畏了。

由于秦国老百姓遵纪守法,辛勤劳作,秦国很快就富强了。

太子继承王位后,为了报辱师之仇,给商鞅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商鞅见势不妙,就逃跑了。他在逃跑途中想住店,可是由于他不能拿出身份*,因此无法入住。

新法是商鞅自己制定的,却想不到把自己给害了。他不由得自怨自艾。

秦王很快把商鞅抓住。按照新法,谋反者必须处死。可怜商鞅,惨死于五马分尸的酷刑之下!

◎成语释义

自己制定的法律,反使自己受害。比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法:制定法律。毙:死。

◎故事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出处译文

上海水磨工作室唉!自己制定的法律却让自己受害,竟然到了如此的地步呀!

 

第2篇:作法自毙造句

上海水磨工作室 1、你的丈夫一点儿也想不到,他会这样作法自毙吧!

2、以大胆和生动的想象为标志的“科学幻想小说和幻想”,其中的经典小说,如<电动绵羊的机器人梦想>,<指环王>和<作法自毙的人>。

上海水磨工作室 3、我认为血液分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滥用,“他说,”我的学生中,大约有五个作法自毙者。

4、设圈套陷害他的对手固然是个妙计,可是到头来却是作法自毙。

上海水磨工作室 5、美国向那个国家提供*事武器,到头来只会作法自毙。

6、请别再作法自毙了,我们都知道你把封面模特儿的脸变瘦了。

7、先前定下的规格和尺寸,让我们现在作业时吃尽苦头,简直是作法自毙。

8、人们指责斯特普多和爱德华兹博士,认为他们像作法自毙的弗兰肯斯坦一样有悖伦理。

9、甚至可以说,他是个作法自毙的人。

 

第3篇:用作法自毙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比喻自作自受。

上海水磨工作室使用类别:用在「自取其祸」的表述上。

上海水磨工作室作法自毙造句:01、这件事他是作法自毙,怨天尤人有何用?

02、身为官员如果贪赃枉法,终有一天会作法自毙。

03、商鞅虽然是作法自毙,但不也表示他的大公无私吗?

上海水磨工作室04、你这种作法是在自掘坟墓,小心像商鞅一样作法自毙。

05、那些掩耳盗铃,贪赃枉法的官员,迟早会作法自毙的。

06、他诬赖了那么多人,当然受到朋友的排斥,真是作法自毙。

07、他以为耍小聪明可以?骗过去,结果作法自毙,被逮个正着。

【成语造句方法指导】

上海水磨工作室用成语造句,前提是要理解成语的含义,才可以运用得恰如其分,不然很容易闹出笑话。而对于成语的学习贵在平时的积累,通过阅读的方式来积累会很有效果。同时在造句时主要注意人物、时间、地点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确保语句一定要通顺。造句完成之后认真检查一下效果会很不错。

1、成语造句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next88)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上海水磨工作室2、成语造句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3、成语造句由来

上海水磨工作室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